陇政办发〔2022〕1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省、市在陇有关单位:
《陇西县“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已经2022年县政府第1次常务会议审定,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陇西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月28日
陇西县“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为全面推动我县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定西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定西市“十四五”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陇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规划以2020年为基准年,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陇西中医药产业以打造“中国药都”为目标,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为抓手,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发展思路,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县战略性主导产业,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创新发展,在总量规模、创新能力、品牌建设、企业发展、产业聚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初步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2020年全县中医药全产业链规模达到205.14亿元。
(一)大宗道地药材种植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左右,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1.1%,种植面积居全国县区前列。全县已普查到种植品种310种,在全国统一普查的363个主要品种中,陇西有96种,占全国的26.4%;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陇西有93种,占全国的72%。全县大宗中药材种植品种达到36个,党参、黄芪、黄芩、柴胡、款冬花、甘草等大宗道地药材品种已基本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基地化、标准化种植,建成渭河沿川、南部二阴山区的优质种苗繁育基地。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突出“有机、绿色、道地”品牌,依托甘肃省现代农业示范园——中国药都•陇西药圃园,围绕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道地”药源保障基地,积极推进标准化试验示范研究,完成了党参、黄芪、黄芩等道地药材品种的8个标准化种植栽培技术规程、 6个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程和6个种子种苗标准,全部颁布为甘肃省中药材地方标准。采取“公司牵头建基地、协会搭桥连农户、技术部门搞指导、乡镇配合抓面积、县上适当拿补助”的运作模式,每年筹措专项扶持资金400多万元,对标准化种植基地及核心育苗区每亩补贴200—500元,通过土地流转和“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等方式,加快构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和药源基地体系,推广无公害种植、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降低农药和重金属残留,每年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万亩、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20万亩,从源头上保证了中药材道地品质,被国家工信部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
(二)中药材精深加工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期间,全县坚持把精深加工作为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产业效益的重要环节,基本形成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中药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生产体系。通过采取“五统一分”的经营模式,引导县内切片初加工散户组建中药材初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全县中药材初加工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2018年,在首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上发布了由陇西保和堂药业牵头制订的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标准《当归、党参、黄芪(鲜制)》及《当归、黄芪、党参(鲜制)无硫加工技术规范》团体标准,进一步增强了当归、党参、黄芪的规范化种植、采收、产地鲜制无硫加工等全过程质量管控。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倚大联强、兼并重组、技术升级等途径,打造集中药饮片、提取物、中成药、保健品等为一体的大众化、高端化产品加工体系。按照“园区承载、龙头带动、技术支撑”的工作思路和“一主两副”的总体布局,建设占地9平方公里的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累计投入建设资金35亿元,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近12亿元,全面完成了园区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引进入驻天津天士力集团、中国医药集团、湖南千金药业、甘肃奇正藏药、普尔康药业等知名中医药加工企业27家。2020年,在原有“一区四园”的基础上整合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仓储物流园和地产药材交易园,延伸两条轴线,扩展一个园区,形成“一带两轴、一区两园”的布局结构,打造以“生物制药、健康服务、创新孵化”为核心的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中药材加工企业5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6家,符合GMP要求的企业22家;个体加工户3000多户;引进“国药准字”号药品63个;研发健字号、食字号等中药保健产品26个;年加工转化中药材约35万吨;新增就业5000多人。2020年,全县中医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49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0.35%,中医药加工基本实现了由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份提取、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全产业链的拓展延伸。
(三)中药材市场交易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县充分发挥“天然药仓”的自然气候优势、“陇上旱码头”的交通区位优势和“千年药乡”的产业基础优势,立足优势抓招商,积极鼓励启民资,整合原有文峰和首阳两个药材市场资源,结合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规划建设,由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投资4.9亿元,在首阳镇规划建设了占地200亩、总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集公共服务中心、检测中心和培训中心、中药材交易商铺、原药材交易大棚和现代化江能饮片展销厅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首阳地产药材交易市场,可满足3000多个固定商户和2000多个摊位经营户正常交易,每到逢集参与交易的群众达5000人以上,年交易原药材和饮切片50万吨,年交易额达百亿元。积极探索“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现代化商业服务模式,经省政府批准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于2018年1月正式挂牌并上线运营,基本解决了产业上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稳定、经营生产融资难、物流配送成本高等问题,实现了优质中药材资源共享。截至2020年,全县有各类中药材交易市场23处,建成惠森集团“药材盈”等中药材电子商务交易平台3个、专业信息服务网站13个、电子商务应用企业40多家,各类个体网店440多家,发展货运信息中介组织58家、运输专线30多条;中药材经营企业500多家,其中37家符合GSP要求,32家获得自营进出口经营权证;中药材市场本地经营人员达3万多人,常驻外地客商2000多人;年可集散各类中药材1000多个品种,年交易量44万吨,交易额125.4亿元,在全国市场上的占有份额达到20%以上,党参、黄芪等部分品种占到全国交易量一半以上。
(四)中药材仓储产业形成优势。陇西县气候湿度小、光照足、通风好,干而不燥、凉而不阴,常年实际温度为-10℃—25℃,相对湿度为25%—75%,形成了天然的阴凉库,是名副其实的“天下药仓”。“十三五”以来,积极扶持现有的仓储企业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广泛采用辐照灭菌、低温干燥、红外线干燥等储存技术,积极推广应用低温充氮技术,切实保障中药材储存环节质量安全。大力鼓励企业投资发展仓储业,先后依托中天物流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了占地150亩的甘肃陇西中药材物流园,配套建设规范化仓储库20栋5万平方米,新增仓储能力5万吨;引进广东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建设了投资7.14亿元、占地1000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的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现代仓储物流及中成药、保健品交易中心,已建成一期7栋前店后仓、10栋精品商铺、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二期4栋前店后仓、8栋精品商铺和1栋交易中心,三期中医药博览园、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江能医药集团投资4.5亿元建设的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现代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智能立体云仓已投入运营,静态仓储能力达5万吨,动态仓储能力达30万吨以上。总投资4亿元的中国中药陇西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已完成项目备案、不动产证书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办理、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施工图设计及招投标等前期手续,完成项目区内场地平整、道路路基工程、临时业务用房搭建、排水设施配套建设。重点规划建设的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项目,按照“渭河为轴、生态链接、组团布局、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规划理念,已编制完成了《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发展规划(2020-2035)》并获得批复。目前,全县有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惠森药业发展有限公司、甘肃江能医药科技集团等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达到35家,静态仓储能力10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年周转量由100万吨增长到200万吨,基本实现了“药在陇西最全、储在陇西最优”的目标,中药材仓储产业已基本形成优势和良性发展。
(五)中药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截至2020年,陇西县已建成中医药研发机构9个,企业技术中心14个,中药科技研发人员216名,先后争取实施各类科技项目45个,申请专利183个,授权专利数85个,高新技术企业4家。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了“陇药工程研究中心”,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了“甘肃省道地中药材配方颗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医药骨干企业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与甘肃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先后组建成立了“一院三中心”研究机构,即陇西县中医药研究院和甘肃省中药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检测中心、甘肃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检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为促进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六)中药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以来,我县相关部门先后与甘肃农业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丽珠集团、奇正集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机构建立科技合作机制,研究开发多种中药材栽培模式及病虫害防治技术,陇西黄芪、党参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认证,申请并颁布22项中药材种植地方标准,《甘肃陇西黄芪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SOP)》通过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首阳地产中药材交易市场和甘肃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列入甘肃省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企业。道地中药材生产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了全县17个乡镇,已初步构建起县、乡、村及生产经营主体“三层一体”的追溯模式。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已于2018年5月份顺利通过CNAS认证,检测范围基本涵盖《中国药典》(2015年版)90%以上的中药材/饮片;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已完成黄芪、党参、黄芩、板蓝根种子种苗检验规程及质量标准的编写,并积极申报省级地方标准。甘肃省食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和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陇西分院分别于2018年7月和2018年10月挂牌成立,加强了我县中医药产业领域人才、科技、信息、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力量,为全面提升中医药产品质量品质提供了技术保障。
(七)中医药产业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我县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借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市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赴广东、福建、河北等地进行招商引资,深入康美集团、一方制药、广药集团、中国中药等知名制药企业,就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中药提取、配方颗粒生产、现代化仓储等开展合作交流,引进项目落地或达成合作意向,先后引进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等知名制药企业落户陇西,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引入了新理念,增添了新动能。青岛颐海产业控股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的陇药国际化产业基地项目签约落地陇西。通过在陇西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参加兰洽会、亳州药交会、樟树药交会和赴珠三角、长三角、云南、贵州开展招商推介等活动,签订一批中医药招商引资项目。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产业园区示范带动效应,培育富民强县特色产业,持续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了《陇西县工业发展20条扶持政策》(试行)、《甘肃陇西经济开发区支持招商引资项目若干措施》等,有效支撑招引企业和项目落地投产。
(八)中医药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我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宣传推介。2017年成功举办了甘肃省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参会参展企业从30多家增长到300多家,布展面积从1000多平方米增长到1万多平方米。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永不落幕的中医药行业盛会”的目标,2018年、2019年、2020年我省在陇西连续举办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创建了目前我国唯一的中医药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博览会以主题展览为载体,以专题论坛为纽带,以招商洽谈为抓手,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果的新平台,在国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全面提升了甘肃中医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历届博览会的成功召开,不仅有力地扩大和提升了陇西中药材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推动了陇西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陇西先后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黄芪之乡”,“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华夏药都”、“天下药仓”两大类19个类别的产品和服务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审查注册。2016年底,国家质检总局命名甘肃省陇西县为“全国中药材(黄芪、党参)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2016年,“陇西白条党参”“陇西黄芪”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黄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指导县内中医药加工企业研发生产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的品牌产品,鼓励引导企业在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规范使用“陇西黄芪”、“陇西白条党参”、“天下药仓”等区域性品牌和资源性品牌,充分发挥公共商标和公共品牌效应增强市场话语权。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报注册“惠森”、“中天泰科”、“陇山渭水”、“陇元贵宝”等中药饮片、药茶、药膳等产品商标30多个,中医药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二、存在不足
“十三五”期间,我县中医药产业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精深加工、市场建设、招商引资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从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仍处于由规模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还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一)中药材生产的集约化、生态化水平较低。我县中药材主要在丘陵山区种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中药材播种、施肥、采挖、产地加工等环节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低。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的中药材生产模式发展较慢,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种植比例较低。另外,中药材生产土壤连作障碍严重,病虫害时有发生,化肥农药施用不合理,中药材绿色化、生态化、有机化生产处于起步阶段。
(二)中药新产品开发能力弱、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由于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创新能力较弱、资金投入不足、高层次人才缺乏等多种因素制约,“十三五”期间,我县中药新产品开发不足,现代中药制剂、保健食品、药妆、日化产品等开发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三)中药材仓储交易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不足。目前,首阳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已初步形成规模,但中药材保质贮藏、信息平台、电子商务等现代化交易手段和设施有待完善和提升。中药材市场体系信息化程度较低,贯穿于中药材种植、产地加工、仓储物流和商贸流通等全产业链的商品规格标准和质量溯源体系尚未完成,特别是中药材仓储设施标准化、信息化技术水平较低。
(四)中医药康养旅游项目开发不足、发展缓慢。我县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资金、人才、规划等因素影响,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功能不全;中医药康养旅游与陇西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没有深度融合;中医药旅游养生景区景点开发不足,档次偏低,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缺少灵气和活力,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
(五)中医药产业人才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受到地域环境、薪酬待遇、企业经营理念等因素的限制,我县中医药产业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队伍规模数量急需提升,结构层次有待优化,高水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稀缺。中医药产业人才引进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开放协同效应有待提高,人才队伍的培育、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政策环境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创造新机遇。从国家层面看,《中医药法》《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从国家法律和战略高度保障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从省上层面看,近年来,我省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突破口,推动第一、二、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陇西召开, 2020年5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打造成支撑甘肃绿色发展崛起的新兴支柱产业,实现我省由中医药资源大省向中医药强省跨越。从市上层面看,定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发展,2018年以来,先后出台《甘肃省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定西市先行先试实施方案》《定西市中医中药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和中医事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20年8月,定西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将形成国家和省市合力支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叠加”的政策优势。
二、市场需求为中医药产业拓展新空间。随着我国生育政策调整、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大幅增加。中医药具有“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又有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更有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群众认知度高、需求量大。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对中药的需求将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实施,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已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正在被世界广泛认同和应用推广,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加快走向世界,中医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万亿元。2019年5月,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为中药产品的出口贸易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十四五”期间,国内外市场对中医药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医药健康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机遇期。
三、科技发展为中医药产业增添新动能。当前,真实世界的临床研究等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突破了固有思维形态和研究模式,催生中医药研究范式的转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为中医药研究技术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海内外合作更加广泛,现代科技与传统中医药相融相通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拓展,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特别是国家将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开放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突破一批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符合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特点的研究模式和技术体系,为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四、行业监管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医药产业受行业政策环境影响较大。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明确了中医药的重要地位、发展方针和扶持措施,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中医药法也明确要求严格管理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禁止在中药材种植过程中使用剧毒、高毒农药,支持中药材良种繁育,提高中药材质量。2019 年12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全面提升药品质量,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可及。特别是对制售假药、劣药的行为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规定了最严厉的惩处条款。2020版《中国药典》修订了中药材、中药饮片的相关检测项目和标准,进一步加强了中药材和饮片的专属性鉴别和整体性质量控制,制定了中药材和饮片的重金属及有害元素、农药残留、真菌毒素的限量标准,其中,中药材及饮片(植物类)33种禁用农药不得检出(低于定量值限)。这些法律和技术标准的颁布实施,中药产品质量监管及质量标准不断提高,对中医药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形成倒逼机制,特别是中药饮片行业将迎来新一轮大洗牌,部分中小企业面临退出挑战。
五、区域竞争对中医药产业提出新挑战。中医药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和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具有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等特点,在推进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四川省、江西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等中医药大省都将中医药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加大扶持力度,纷纷制订产业发展规划,发布专项政策,成立专门机构,加速培养和吸引人才,大幅度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中医药产业在知识密集区域集聚化发展,在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等产业要素方面努力抢占竞争制高点。因此,在“十四五”期间,面对国际经济复苏趋势不明朗、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不减、区域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我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医药提出新课题。2020年初,“新冠肺炎”在世界范围大暴发、大流行。中医药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中药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减少激素用量、减轻并发症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从国家层面,对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认可。经过此次疫情,由于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提升,中医在慢病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等领域将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省道地或大宗药材黄芪、当归、党参、大黄、甘草、板蓝根、柴胡、黄芩、半夏等饮片均列入防疫物资目录,充分发挥了物质保障作用。但是,“新冠肺炎”爆发初期,中药饮片企业物资储备不足,不能及时保障供应,暴露出短板。因此,在陇西建设“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充分发挥中药物资战略储备和价格调控作用,就成了急需研究解决的新课题。
第三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抢抓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基本思路,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示范区核心区和打造“中国药都”为战略定位,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打造集中药饮片、提取物、中成药、大健康产品等为一体的大众化、高端化产品加工体系,打造中国西部中药交易市场中心,大力实施“一港双百五十”工程,着力培育大产业、大企业、大品种、大品牌,着力打造“亿元级企业、十亿级项目、百亿级园区、千亿级产业链”,加快建设甘肃陇药标准化生态产业园和甘肃陇西中医药产业孵化园,争取建设西北药用植物园,实现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智能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技术进步、创新发展。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研机构与企业相衔接,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推进人才链、科技链、产业链有机融合,加快建设一批中医药创新孵化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一批中医药大健康新产品,提高中医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坚持破解瓶颈、引领发展。系统推进改革,加强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和服务能力建设,破除制约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构建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三)坚持标准引领、绿色发展。构建道地药材良种选育、扩繁、生产基地建设体系,综合运用安全投入、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绿色防控等措施,促进中药材绿色化、生态化生产。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在中药精深加工中的推广应用,发展循环经济。
(四)坚持产业优化、融合发展。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加工和推广应用协调发展,弘扬陇西历史文化和特色中医药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休闲、康养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中医药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实现中医药产业整体优化和价值增值。
(五)坚持质量为先、规范发展。以中药产品标准为源头,建立中药材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标准、贮藏标准。加强全产业链质量管控,推进标准化生产,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打造一批品质高、口碑好、影响大的中药品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六)坚持聚焦整合、借力发展。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扶持政策,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做强存量。围绕特色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精准招商,引进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和重大项目,做大增量。
(七)坚持交流合作、开放发展。依托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交流平台,弘扬陇西中医药文化,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宣传推介,讲好陇西中医药故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市场,构建内外联动、互为支撑的中医药产业开放发展新格局。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以打造“中国药都”为目标,推进“一港双百五十”工程,按照“4856”总体部署,创建一批带动提升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建成一批对产业发展具有长远影响的重大项目,培育一批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中医药产品品牌,全县中医药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控制能力和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把陇西建成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025年,全县中医药全产业链产业规模400亿元,其中,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产量12万吨,产值30亿元;中医药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00亿元;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120万吨,交易额270亿元。
(二)具体目标
1.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骨干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3.5%以上,新增省部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8个,获批中药健康新产品5—8个。
2.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产量12万吨以上。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达到85%以上;中药材加工率达到60%以上;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20万吨以上,中药材及中药饮(切)片年交易量达到130万吨以上。
3.企业规模快速壮大。力争培育产值30亿级企业1—2家、5亿级企业2—3家、1亿级企业3—5家,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高成长型小巨人企业及单项先锋企业。力争扶持1—2家企业上市融资,招引2—3家大型中医药集团在陇西投资。
4.产品品牌更具特色。培育5个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中成药或保健品,培育5—8个地理标志或道地中药材及中药饮片品牌,彰显陇西特色中药质量优势和品牌价值。
5.产业集聚明显增强。把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打造成产业规模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聚区,成为引领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6.行业影响不断扩大。充分利用“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和“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两个国家级平台,全面扩大陇西中医药产业的影响力和品牌力。
第四章 产业布局
一、布局原则
打造特色园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中医药产业的空间布局,突出重点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立足自身实际,以现有或潜在的优势和特色为基础,明确各区功能定位,引导中医药产业差别化、错位化、特色化发展,建设功能完善、协作、配套、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区和集聚区。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专业化产业体系的培育和发展,通过产业集聚的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集中度,实现集约化发展,建成道地及大宗中药材优质生产区、中药精深加工集聚区、中药材仓储交易区、中医药康养旅游区等中医药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转型升级,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升级,提升和加强产业发展后劲。重点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加快推进龙头企业扩张和带动力,扶持一批市场前景良好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引入一批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医药企业落户,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定位
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创新产业模式,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都一区三基地”,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一都”
“一都”即“中国药都”。立足“千年药乡”、“西北药市”和“天然药仓”的资源优势,以中医药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和转型升级为目标,以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为载体,以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平台,推进中药材产业向中医药产业全面转型,促进5G、区块链、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中药材种植、加工、商贸流通等关键环节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全力打造“中国药都”。
(二)“一区”
“一区”即“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的优惠政策,大力实施“一港双百五十”工程,推进中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开发、全过程监测、全生命周期服务,着力构建集种植标准化、加工精深化、交易现代化、仓储规模化、产品品牌化、产业循环化、文化多元化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先行区、先试区、核心区。
(三)“三基地”
1.国家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种质资源基地。通过建设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利用先进保存技术保存各类中药材种质资源和基因,建设中药材良种选育基地和良种示范、推广、种植基地;把种植环节向前延伸,开展濒危品种的抢救、新品种的引进驯化、传统品种的提纯复壮及基因分析、组培育种、示范推广等工作,打造全国中药材良种繁育及种质资源基地。
2.国家中药原料药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充分发挥陇西中药材资源优势,以提升中药材质量品质为目标,加强道地药材产区环境保护,大力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做大、做优、做强道地大宗药材品种,探索道地药材产地初加工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健全种植加工全过程质量追溯管理,从源头提升中药材质量品质;全面提升中药饮片及中药提取物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建成国家级道地药材优质药源基地、生态种植基地和原料药生产供应基地。
3.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充分发挥定西“天下药仓”的区位和环境优势,通过高质量建设标准化中药材阴凉库、冷库,改造提升普通常温库及配套附属设施的标准化水平,满足中药材品种的特殊仓储需求。建立中药材紧急调运应急管理体系和战略储备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中药物资战略储备和价格调控作用,打造立足定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
三、空间布局
(一)总体布局
“十四五”时期,根据全县生态气候类型、资源地理分布及产业基础,以打造“一都一区三基地”为目标,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构建中医药产业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入实施“一港双百五十”工程,加快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建设,系统谋划、一体推进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中医药保税物流园、李氏故里中医药健康城和首阳中药材特色小镇建设,通过片区开发、整体包装、长远结合的方式,着力打造渭河为轴、渭水为魂、组团布局、生态链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医药循环产业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相互依托、配套协作的产业布局,如图1所示。
图1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图
(二)功能布局
1.道地及大宗中药材优质生产区。建立黄芪、党参、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款冬花等道地及大宗中药材优质生产区,结合各乡镇历年中药材种植及乡镇资源实际情况,建设绿色标准化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动态调整规模,着力提高品质,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集约化生产方式,逐步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转变,确保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其中,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达到85%以上,中药材优质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面积5万亩),产量达到12万吨以上,具体布局如图2所示。
(1)黄芪优质生产区。在碧岩、双泉、菜子等海拔1800米以上适生区域,建设标准化、生态化优质黄芪生产区。其中,碧岩镇建设8万亩黄芪标准化种植基地。
(2)党参优质生产区。在福星、柯寨、德兴等海拔1800米以上适生区域,建设标准化、生态化党参优质生产区。其中,福星镇建设8万亩党参标准化种植基地。
(3)防风优质生产区。在首阳、双泉等适生区域,建设标准化、生态化的防风生产区。
(4)柴胡优质生产区。在马河、通安驿等适生区域,建设标准化、生态化柴胡生产区。
(5)黄芩优质生产区。在文峰、永吉、和平、渭阳、福星等适生区域,建设标准化、生态化优质黄芩生产区。
(6)板蓝根优质生产区。在菜子、首阳等适生区域,建设标准化、生态化优质板蓝根生产区。
(7)款冬花优质生产区。在文峰、巩昌、永吉、和平等适生区域,建设标准化、生态化优质款冬花生产区。
(8)其他优质中药材生产生产区。根据市场需求,在各乡镇适宜种植区域,适度、灵活种植防风、羌活、秦艽、淫羊藿等中药材,调整、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
图2 道地及大宗中药材优质生产区图
2.中药精深加工集聚区。依托全县中医药产业优势,提升产业链水平,精准实施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培育一批大企业、大品种、大品牌,提升中医药产业园区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辐射带动全县中药加工集约化发展,推动中医药产业链现代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1)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依托巩昌镇产业基础优势,重点发展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中药健康产品等产业。扶持一方、冯了性等企业做大中药饮片、做精中药提取物、做优中药配方颗粒,扶持中天、普尔康等企业做强中药制剂、做优中成药以及开发以陇西道地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产品、中药饲料及中兽药(含饲料添加剂)等中药衍生产品。
(2)其他中药精深加工集聚区。立足陇西县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综合考虑各乡镇产业基础支撑、区域功能定位和集群覆盖半径,重点打造中药材种植及产地初加工产业集群、中药饮片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中药配方颗粒及中成药产业集群、中药健康产品产业集群等,建成集配方颗粒、特色中成药、有效成份提取、特色精制饮片生产、科技成果转化、药渣等废弃物循环化利用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精深加工聚集区。
3.中药材仓储交易区。以文峰仓储式大货交易和首阳地产交易市场为龙头,全力推进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文峰交易市场的扩容改造升级工作,大力引进新市场主体,进一步扩大药材交易市场规模,增加交易品种与市场份额,实现提质增效;以菜子、马河、福星等产地集贸市场为补充,带动其它各乡镇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市场收购网点建设,辐射周边地区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加快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建设,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业体系,把陇西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北中药材种子繁育中心和交易集散中心。
(1)文峰、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依托文峰、首阳市场优势,建成集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电商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发展大宗中药材现货期货贸易,形成全国区域性中药材专业市场。
(2)其他中药材仓储交易市场。在菜子、马河、福星等中药材主产区乡镇产地建设一批专业化、小型化的产地中药材仓储交易市场,带动其它各乡镇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市场收购网点建设,辐射周边地区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
图3 中药材仓储交易区图
4.中医药康养旅游区
依托全县中医药产业基础和中医药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中医药康养旅游服务,开发中医药健康产品,开拓中医药旅游路线,全面促进中医药产业、中医文化、养生保健和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医养、药养、食养、游养、住养、水养、文养协同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一心一带一区一集群”中医药康养旅游空间格局,打造“中国药都康养之旅”。
(1)“一心”即中医药保健养生核心区。以巩昌、文峰健康小镇和“首阳中药材特色小镇”为重点,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特色农庄,开发推广推拿按摩、针刺艾灸、拔罐药浴、温泉洗浴等养生保健产品和服务,依托巩昌综合服务职能及古莱坞项目基础,建设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基地。
(2)“一带”即渭河生态文化带。以渭河生态、中医药文化为核心,丰富提升沿线生态及观光功能,展示陇西历史风情、民俗特色,发展中医药特色康养产业,打造渭河文化风情带。
(3)“一区”即中医药文化旅游区。重点布局在首阳、巩昌之间沿渭河谷地地区,整合西河滩遗址、李氏文化产业园、古莱乌文旅项目及河滩农地资源,发挥“中国药都、千年药乡”“世界李氏寻根祭祖胜地”等文化品牌优势,利用陇西中医药产业与产品体系优势,大力开发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健康文旅产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4)“一集群”即中医药康养产品产业集群。依托巩昌中医药循环产业园发展基础,研发、生产以道地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医药健康产品、中医药美容产品、护肤产品等,丰富中药衍生产品品种,构建并延伸特色鲜明的中药保健养生产业链,打造中医药健康产品生产和服务聚集区。
图4 中医药康养旅游区图
第五章 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按照“4856”总体部署,即“提升四大产业体系、实施八大重点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五大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六大中医药产业平台”,突出区域特色,放大集聚效应,强化能力建设,全面提升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提升四大产业体系
(一)提升中药农业标准化、生态化生产体系
围绕黄芪、党参、黄芩、柴胡、板蓝根、款冬花等道地大宗中药材生产,动态调整规模,着力提高品质,推进优质优价。
1.建设新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基地。以项目为载体,引导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建立黄芪、党参、黄芩、柴胡、板蓝根、款冬花等道地大宗药材良种选育基地,重点推进道地药材品种提纯复壮、新品种选育、野生品种驯化和新品种引进,选育3—5个道地性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产量提升的中药材新品种。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等措施,建立道地及大宗药材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带动农户种植优良的中药材新品种,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
2.建设道地大宗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按照“提纯与选育相结合、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原则,建设党参、黄芪、黄芩、柴胡、防风、板蓝根等道地大宗中药材良种扩繁的核心基地,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示范,保障优良种子种苗供应,构建中药材种子生产“育、繁、推”体系。建设一批集中连片50亩以上标准化、规范化中药材种子培育基地,建设一批集中连片100亩以上标准化、规范化的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通过辐射带动,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面积稳定到5万亩,大宗道地品种中药材种苗交易量突破1000万公斤(净苗),大宗道地品种中药材种子产量突破1000吨。逐步解决中药材种质退化现状,实现道地及大宗中药材良种繁育“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目标。
3.构建中药材种业联盟及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集散中心。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利用好陇西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的有利机遇,依托中药材种子企业,联合省市县中药材育种领域科研院所,构建以陇西为核心良种三级繁育体系,建立“陇药种业联盟”,辐射带动周边县区,培育一批中药材良种生产经销人才队伍,培育3—5家中药材制种骨干企业。以文峰和首阳两大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市场为龙头,以菜子、马河、福星等产地集贸市场为补充,带动其它各乡镇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市场收购网点建设,辐射周边地区中药材种子种苗交易,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把陇西打造成全省乃至西北中药材种子繁育中心和交易集散中心。
4.建设道地大宗中药材绿色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基地。继续推广土地流转经营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集约化生产方式,培育一批种植规模大、示范带动作用强、组织化程度高的新型中药材生产经营主体,逐步实现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生产转变。引导中药生产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构建“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推进中药材种植“订单式”生产和企业上下游一体化经营,通过中药材全程规范化生产提升产业综合效益。以县域为主体,建设8个左右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道地大宗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核心示范基地,每年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基地5万亩以上,带动标准化中药材种植面积占总面积85%以上。基于道地中药材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原生环境,示范推广中药材间套作栽培、轮作栽培、仿野生栽培等系列生态种植模式,逐步构建中药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栽培方式,促进中药材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5.建设野生药材保护与繁育基地。重点加强对羌活、秦艽、淫羊藿等甘肃特色品种野生药材抚育、繁育研究,力争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在中药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地建设1—2规模适宜的野生中药资源保护区、药用植物园和野生药材繁育基地,开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抚育、人工种植驯化技术研究,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
6.研究推广中药材生产新技术。在施肥环节,加大对道地中药材产区土壤改良的扶持力度,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研究制定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和施肥管理技术规程,鼓励选用中药材专用肥料、生物肥、有机肥等绿色肥料,减少化肥用量,减轻面源污染。在病虫害防治环节,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选用生物杀虫剂、生物杀菌剂等绿色农药,尽量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提升药材绿色有机品质。通过轮作倒茬等传统技术方法,避免连作障碍。在中药材种植、采收、产地初加工等环节,设计制造和推广应用个性化、小型化的中药材生产加工机械,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中药企业在道地药材集中产地建设加工基地,重点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创新加工工艺,推广应用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集成中药材采收加工技术,重点推广应用趁鲜切制、低温干燥、太阳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减少药效损失,提高产品品种。研究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和下脚料的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收益。
7.推进道地药材认证。制定黄芪、党参、黄芩、柴胡、板蓝根、款冬花等道地药材认证标准体系,完成道地药材认证,鼓励开展中药材生产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和GAP认证。
8.推进专业合作社培育。以村党支部为主导,组织药农散户加入专业合作社,组建培育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产地加工及农机服务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中药材种植源头提升组织化程度,为中医药产业闭环管理奠定基础。到2025年,组建成立关联紧密、成熟度高、效益明显的中药材种植、农机服务、产地加工专业合作社200户以上。
(二)提升中药工业现代化制造体系
推进中药工业“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中药产业深度融合,通过推进智能工厂和绿色工厂建设、产业链延伸、节能改造等关键环节“三化”改造,推动产业链重构,实现中药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加快产业链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1.推进中药饮片生产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1)推进传统中药饮片转型升级。支持中药饮片企业技术改造,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和质量保障能力,推进中药饮片生产加工智能化、精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拓展中药饮片的新市场和新领域,瞄准高层次消费群体健康养生需求,推进中药饮片向高端化、日用化发展。建立工业饮片的质量标准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和智能化生产体系,高起点打造新型工业饮片生产基地,引领工业饮片健康快速发展。
(2)实施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试点。遴选具备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龙头企业,按照“龙头企业(产地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龙头企业+产地加工企业(车间)+专业合作社+种植户”“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加工区)+种植基地(企业自有)”等产业协作模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甘肃省中药材标准》《甘肃省中药炮制规范》,结合我县中药材种植区域特点、品种特性、生产实际、传统加工习惯等,实施当归、党参、黄芪、红芪、大黄、甘草、板蓝根等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建设大宗地产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产地加工企业(车间),健全完善产地加工企业质量管理和追溯体系,形成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的全链条管理体系,提升地产中药材质量。龙头企业及产地加工企业(车间)须建立完整的中药材质量管理体系,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应当在产地加工企业质量追溯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追溯体系,保证采购的产地加工中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干燥、包装、仓储及生产的中药饮片炮制、销售等全过程可追溯。产地加工中药材作为原料向全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提供,促进中药材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形成发展中医药产业的独特优势,实现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到2025年,建设运营中药材产地加工车间50个以上。
(3)建设西北地产中药材提取物原料药基地。依托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加快“高效、绿色、安全”转型,推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向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提升中药材产地加工现代化水平,实现“切片变饮片”,打造“西北地产药材提取物、原料药基地”。
2.加快发展中药配方颗粒
(1)扩大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规模。充分发挥陇西一方制药有限公司人才、技术、产品、市场、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抢抓中药配方颗粒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拓展产品销售领域和市场空间,扩大公司的影响力和品牌力,全面提升公司智能化、现代化、规模化水平。
(2)构建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鼓励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生产企业参与中药配方颗粒标准研究,采用现代检验检测技术,解决中药配方颗粒的品种真伪鉴别和质量优劣评价问题,建立全面、快速、专属性强和能够反映中药配方颗粒内在质量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建立400种以上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
(3)提高中药配方颗粒生产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引进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线和质量检测仪器设备,优化中药配方颗粒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推进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超细粉体、喷雾干燥、膜分离、干法制粒等新工艺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3.重点发展中药提取物产业
以需求为导向,加强产学研合作,重点开发甘草、黄芩、黄芪等甘肃道地大宗药材中药提取物新产品,扩大产品线。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制定中药提取物国际标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研究分析市场需求,推进中药提取物生产现代化、标准化,以质量塑造品牌,提高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提升中成药科技化发展水平
(1)提升中成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水平。发展基于“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技术装备和清洁生产水平,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创建从中药材、中药饮片、制剂生产到成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中成药质量控制水平。
(2)提升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引进、盘活中成药药品批准文号资源。筛选一批特色突出、疗效确切、质量安全、市场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产品,实施“一品一策”,定向精准培育,从工艺改进、质量标准提升、临床再评价、扩能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着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
(3)提升中成药市场营销水平。对优势中成药产品开展市场研究、品牌塑造和学术营销,开发市场需求,提升市场价值。通过学术支撑,促进优势中成药产品进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或《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管理,形成中成药综合竞争优势。到2025年,力争打造1—2个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中药大品种,2—3个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中药特色品种。
5.提升中医药健康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能力
研发、生产、推广使用以道地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中医药健康产品;以传统食品为载体,利用当归、黄芪、党参等药食同源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研发、生产中医药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积极开发特殊医用食品、功能性提取物,丰富中药衍生产品品种,构建并延伸特色鲜明的中药保健养生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发展天然、绿色、环保、安全有效的保健食品,对保健食品原材料的生产流程进行全程把控,从原产地溯源保证原材料真实,重点监控关键控制点、关键工艺点,对现有生产工艺流程设备进行技术提升改造,提升产能,降低能源消耗,实行清洁生产,提高自动化、精细化、可视化程度,同时保证保健食品安全可靠规范。到2025年,研发注册中医药大健康产品15个以上。
(三)提升中药商业信息化市场体系
1.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改造升级中药材交易市场,通过仓储管理、金融兑付、网上交易、代码识别、射频识别、快捷配送等系统整合,开展线上线下协同交易,构建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到2025年,力争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20万吨以上。
2.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鼓励有条件的中药企业依托自身品牌,开设网络中药材专卖店,开展网络零售、网上订货和洽谈签约等业务。积极引进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建设集中药材线上线下交易、仓储、物流、检测、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宣传引导上下游中药材企业向平台聚集,实现生产、加工、包装、检测、仓储“五统一”,打造“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平台经济模式,推进中医药产业数字化发展。支持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以网络交易为核心、线上线下相协同的中药材营销模式。
3.建设中药材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搭建中药材科技研发平台,引进中药材全产业链数字化人才,构建中药材全产业链追溯系统,整合中药材区域检测资源,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区域检测中心。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中药材产业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市场交易模式,打造国家级电子交易中心、大宗中药材价格形成中心,逐步建设商业化中药材市场信息港。
4.探索开展中药材期货交易。充分发挥陇西已形成的“南药北储、东药西储”的优势,加强政策研究,科学论证评估当归、党参、黄芪等道地大宗药材商品期货交易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探索研究其价格发现功能和风险规避功能的市场规律,稳步推进中药材期货交易试验示范和逐步推广。
(四)提升中医药康养旅游服务体系
1.建立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体系。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建立治未病科和中医养生堂。推进医疗机构为群众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干预调理、随访管理等一体化的治未病服务。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于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师为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医疗+康养”产业,积极引进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打造现代中医馆,向群众提供治未病、中医康复、健康评估、药膳食疗等服务,不断丰富“康养+中医药”服务内涵。鼓励公立医疗机构开展名医坐诊、理疗康复、艾灸熏蒸、药膳食疗、美容养颜、药浴热疗等中医养生调理服务。
2.推进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基地。以“陇东南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为契机,创建“千年药乡·养生陇西”品牌,深入挖掘陇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宣传好、利用好李氏文化和中医药文化两大特色资源,打造“文峰健康小镇”和“首阳中药材特色小镇”2个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小镇,发展中医药科普游览、中医药养生药膳、中医药特色理疗等服务项目,健全完善药膳产业链,围绕“食材药化、药材食化”,鼓励有条件的药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企业,开发药膳食品、保健品、饮品、化妆品等养生保健产品,打造集药膳餐饮、健康餐饮、养生保健、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养生体验基地。大力发掘陇西地域特色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打造陇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平台,高质量办好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李氏故里中医药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加强健康文化与广播影视、旅游餐饮、体育演艺、会展等有效融合,发展新型健康文化产品和服务,运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百合花开》《渭水医魂》等传统健康文化题材作品,实现中医药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生、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做好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工作,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3.推进中医药医养结合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县三院、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天誉医院建设以中医药康养为特色的医养结合中心。鼓励社会资本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主的护理院、疗养院,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推动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积极开发和推广体验性强、参与度广的药园养生、田园养生、花园养生、美食养生、药膳养生、文化养生、医疗康养等特色康养结合产业。针对高端健康养生市场,融合艾灸、火罐、刮痧、按摩、理疗、中草药药疗等中医传统疗法,提供健康疗养、慢性病疗养、老年病疗养、职业病疗养等特色服务,发展中医营养饮食、按摩保健、调理保健、季节养生、慢性病预防等特色养生服务,提供文化观光、健康体验、本草养生等功能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中医养生馆、中医养生街区,开展中医特色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
4.推进中医药康养旅游产品开发。建设一批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观光、药膳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园区,提高中药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发展中药材绿色循环经济。开发以当归、党参、黄芪、红芪等为主要原料的系列旅游商品,扩大旅游购物消费,打造中医药旅游商品品牌。
二、实施八大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围绕推进中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针对我县中医药产业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选择并推进5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与我县5家骨干企业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联盟,建设“中药经典名方工程研究中心”等5个中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明确功能定位和专业特色,构建符合中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律的科技支撑体系。进一步提高现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创新能力和运营质量。
(二)创新成果转化工程。针对我县中医药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强化产学研结合,支持骨干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0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产业化条件成熟、知识产权清晰的中医药创新技术成果在陇西孵化转化。继续改造升级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的基础设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能力。力争在中药经典名方研发、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开发、中药保健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突破,转化实施一批产业化创新成果。
(三)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作用,促进产品、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和支持国内知名企业和我县优势企业采取联合、兼并、参股、控股、注资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战略性重组,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快速壮大企业规模。培育形成1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中医药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品牌,带动和引领产业发展。其中,扶持1—2家企业上市融资,引进3—5家大型中医药集团在陇西投资发展。
(四)拳头产品提升工程。建立拳头产品培育机制,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品种目录动态管理,重点遴选10个科技含量较高、市场销售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中成药、中药饮片和中药保健产品,实施中医药大品种 “一品一策”的精准扶持政策,从改进生产工艺、提升质量标准、改造生产设施、创新营销模式等方面进行定向培育,支持企业提高优势产品质量和规模化生产能力,培育特色中医药拳头产品,全面提升医药大品种的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大品种支撑发展新格局。
(五)知名品牌创建工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立著名品牌和知名商标培育机制,大力宣传表彰品牌建设成就突出的龙头企业和优秀企业家,激发企业培育发展品牌的积极性。加大对中医药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甘肃名牌产品及政府质量奖企业的扶持与保护力度,扶持培育10个以上具有国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挖掘陇西特色中医药文化资源,将中医药文化植入中医药品牌建设,培育独特的品牌价值,提升道地药材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道地药材生产绿色认证、有机认证、国际认证,打造2—3个品质优良、文化深厚、市场认可高的道地药材大品牌。坚持名园、名企、名品联动发展,将塑造区域品牌和打造企业产品名牌有机结合,培育形成品牌优势产业和知名龙头企业,提升陇西中医药品牌价值和影响力。
(六)营销模式创新工程。推动“互联网+”中医药市场营销模式,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流通新业态,鼓励生产企业开展网络精准营销和O2O(线上线下协同)体验式营销。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区块链、5G等在中药材流通领域的应用,提升仓储物流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和运转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引导中药加工企业与国内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和连锁药店建立新型工商合作模式,提升中医药产业链和供应链营销水平。鼓励制药企业参加全国性医药展会,宣传推介产品,提高市场拓展能力。提高中药材贸易市场与服务平台运营能力,重点实现与国内大型中药材交易市场、中药生产经营企业的互联互通,推动优质道地药材拓展全国主流市场。
(七)国际市场开拓工程。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重点扶持、分类指导,力争扶持培育5家以上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提升中医药服务出口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支持优势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产业基地,通过“以医带药”“以药促医”“以文兴药”等方式推动道地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在国际市场进行注册认证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拓宽当归、黄芪、党参、甘草等道地药材及中药饮片的国际贸易渠道,提升产品质量层次和贸易附加值。积极争取在陇西建设保税物流区,大力发展中医药贸易业务。
(八)重大项目带动工程。以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在中药材生态化种植、中药饮片现代化加工、中药提取物精细化生产、中药材市场信息化交易等重要环节,集中资源和力量,推动一批显示度高、带动性强、产业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加强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中国•陇西中药材期现货交易所、中药材提取物生产示范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体系、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甘肃省中医药文化养生基地、中医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项目谋划和实施,力争形成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引领支撑作用大的前瞻性精品项目,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2021—2025年,重点实施“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建设项目”等83个重点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约439.5亿元。具体项目见“附件”。
三、建设五大创新发展示范区
(一)建设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溯源示范区。积极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工信部中药材供应保障平台溯源体系为基础,整合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终端销售等环节溯源网络资源,研究开发中药材产品生产溯源管理系统,统一技术标准和平台搭建,对县域内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中药储存、市场流通和终端消费等全产业链质量控制追溯,逐步形成可追溯的倒逼约束机制,推动完善中药材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应用“三品一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落实“两证一标识”(质量合格证、产地证明和电子信息标识)溯源管理,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品质量“来源可知、去向可追、质量可查、责任可究”,为下游用户选择中药材、中药饮片提供质量参考,促进形成优质优价市场机制。发挥中药材质量第三方检验检测作用,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验、产地环境动态评价、有效成分分析、农药残留量及重金属检测等工作,为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溯源提供配套服务。
(二)建设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实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在首阳建立黄芪、党参、甘草等甘肃道地中药饮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中药饮片监管政策上创新突破,通过出台鼓励扶持政策、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发挥骨干企业带动作用等措施,探索“黄芪饮片实施批准文号管理和中药饮片委托生产试点”,完善黄芪饮片生产准入和退出机制,建立中药饮片质量保障长效机制、优质优价机制和“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推动中药饮片产业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三)建设中医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在总结我县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的基础上,在全县范围选择8—10个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行政村,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生态化、绿色化种植、中药材产地加工,探索开发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旅游产业新业态,带动乡村绿色生态产业有序发展,实现产业致富,构建文明风俗习惯,建设一批中医药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发挥试验示范作用。
(四)建设中医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以“陇西经济开发区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推动企业逐步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发展中药产业绿色经济,全面提高中药产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中药加工企业产生的药渣等固废物在农、牧、渔、畜、禽等领域的食物补充、疾病防治、生物农药、土壤改良与修复等行业的有效转化与应用;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中药工业企业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及水耗水平,减少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治理成本。逐步形成中医药产业“企业内部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县域层面的大循环”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逐步推进中药全产业链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模式;逐步建立健全中医药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法规及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逐步创建中医药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到2025年,力争将陇西县建成百亿元级的全国中医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五)建设药食同源药材产业化开发示范区。充分发挥药食同源中药材的安全性与补益性在中医药产业中得天独厚的优势,研发、生产以当归、党参、黄芪、甘草、肉苁蓉、菊芋、枸杞、苦水玫瑰、兰州百合等甘肃道地及大宗药材为主要原料的保健食品和药膳配方饮片,推广药膳在餐饮服务业和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的应用。以传统食品为载体,利用药食同源的特色中药资源开发功能性保健产品。研发、生产中医药休闲食品、功能饮料、美容、护肤、洗发护发等系列产品,增加产品花色品种,扩大原料的消费需求,促进中医药产业多元化发展,实现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到2025年,研发注册中医药大健康产品15个以上,力争将陇西县建成甘肃省药食同源药材产业化开发示范区。
四、打造六大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平台
(一)高质量打造“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充分发挥陇西中药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高质量打造集道地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于一体的“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到2025年,基本形成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运行高效、要素集聚、体系完善、布局优化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新路径,在中药材生态化种植、中药饮片科学化监管、中医药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新经验和新模式,为甘肃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发展“破难题、探新路、作示范”。
(二)高质量打造“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宣传展示平台。认真总结往届药博会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办会机制,高质量承办好每年的“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创建中医药产业对外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以主题展览为载体,以专题论坛为纽带,以招商洽谈为抓手,着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成果的新平台,全面提升甘肃省中医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依托“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积极探索“中药材+”融合发展的途径和空间,推动中医药博览会论坛、会展等活动常态化,使中医药产业成为陇西经济、文化、社会等繁荣发展的新引擎。创新办会载体及形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拓展药博会办会形式,打造“永不落幕的药博会”。
(三)高质量打造“定西国家中药原料药生产供应保障基地”核心区。以“定西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为平台,深入推进《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实施,着眼国家战略,以提升中药材质量品质为主要目标,发挥甘肃中药材资源优势,建设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做大、做优、做强道地及大宗药材品种,保障全国供应。以陇西为核心,发挥基地的扩散作用,带动全省中药产业经济快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依托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创新中药材交易模式,开展中药材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建设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拓展质量管理、追溯服务、金融服务、研发设计、信息发布等功能,为上下游种植基地、客商和企业提供集中药材种植管理、融资结算、商检报关等于一体的中药材供应链综合服务。
(四)高质量打造“定西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核心区。陇西县中药材资源丰富,自然环境适宜,交通条件良好,产业基础厚实,具有建设国家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的独特优势。特别是我省道地及大宗药材黄芪、当归、党参、大黄、甘草、板蓝根、柴胡、黄芩、半夏等是抗击“新冠肺炎”等重大疫情必备的重要保障物资。依托龙头骨干企业,打造立足陇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的中药材战略储备基地核心区,提升中药材仓储常温库、阴凉库、冷库及配套附属设施标准化水平,实施中药材质量监控与追溯系统管理,建立中药材紧急调运应急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中药材质量品质,全面提升中药材仓储技术水平,全面提升中药材战略储备保障能力,发挥中药材战略储备和价格调控作用。
(五)高质量打造“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 。充分利用“中国药都”“千年药乡”和道地药材产地优势,借助已有加工和物流市场基础,围绕中医药及相关产业发展,补齐中医药产业链,抢抓“一带一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占领信息化、保税物流产业高地,以文峰物流园为核心,着力建设集多式联运、仓储配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相关配套服务产业,推进物流园区标准化、智能化、现代化发展,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切实形成完善的物流产业集群,构建形成大产业、大配套、大物流发展格局,形成功能明确、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体系,高质量打造中国甘肃·陇西中医药信息物流港、中医药行业信息交流与会展中心、国际中医药物流保税港,把陇西建成“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甘肃中部重要“物流枢纽” 和西部首个中医药保税物流港,形成服务全县、辐射陇中南部地区、参与全国大流通的现代物流中心。
(六)高质量打造“中国西北药用植物园” 。西北药用植物园建设遵循“绿色、道地、创新、循环”的原则,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根本要求,以中医药信息物流港为依托,以建设国家药用植物园西北园为目标,按照“减少重复、突出优势、组团布局、生态链接、融合发展、设施配套”原则,重点设计建设“三园两馆两中心三山五点”(“三园”即生态观光园、科技创新园、中医药主题公园;“两馆”即甘肃陇西中医药博物馆和甘肃陇西中医药文创馆;“两中心”即一带一路·中国陇西中医药博览园会议会展中心和现代仓储物流中心;“三山”即仁寿山、火焰山、塔坪山;“五点”即牡丹园、李家龙宫公园、双龙口民俗园、水城和仁寿康养中心、中医药科技孵化中心),全面发挥药用植物园的生态保护、科研、科普、游览等功能,搭建科研创新平台,突出资源保护、科技支撑和产业孵化,实现药用植物资源收集保护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产业孵化示范体系的有机融合,推动中医药产业与文旅、生态的融合发展,实现“渭河为轴、生态链接、中医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第六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陇西县中医药产业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中医药产业的领导,聚集发展合力,为全面部署和整体协调全县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部门根据规划目标任务要求,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细化目标,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着力推进,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在全国范围内聘请中医药行业技术、管理和政策专家,组建由中药、科技、产业、政策、投资等领域专家构成的“陇西县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专家咨询组”,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决策咨询、项目评审、政策信息、学术推广等服务。专家咨询组设秘书1人,负责专家联系和组织会议等工作。
二、加大资金扶持。以项目为依托,积极争取甘肃省绿色生态中医中药产业发展基金投资我县中医药产业。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融资、银税合作、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服务,加大对中医药重大建设项目、重大成果转化、重点产品推广的融资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以政策为导向,整合资源要素,组织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化强、成果转化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政策资金。支持医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担保等科技金融服务。对重点企业探索产业链金融服务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县内骨干企业与国内大型中药制药企业战略合作,通过控股、参股、转让等形式,提升企业融资能力。
三、构建人才支撑。围绕全县中医药产业紧缺人才实际和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建立中医药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依托兰州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等高校,培养一批实用性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鼓励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在陇西转化中医药产业高新技术成果。鼓励企业在人才引进培养、鼓励激励、成果转化、创业孵化、产业扶持等方面先行先试,以项目为纽带,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和团队。通过外派发达省市学习培训、项目联合攻关等形式,提升现有中医药产业专家的专业技能,并在职称晋升、岗位设定、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倾斜,培育一批本土化专家骨干队伍。通过柔性引进人才措施,多渠道、多层次在全国范围内引进急需的特殊专业技术人才。
四、强化招商引资。推进产业链招商突破行动,瞄准全国“百强”中医药企业、行业龙头,主动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和青岛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地区,通过兰洽会、药博会及网上展馆,开展专题招商推介活动和“一带一路”中医药大健康生态产业招商推介活动,精准对接,招强引大。鼓励中医药龙头企业引进协作配套项目、扩散加工环节,支持中小微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生产体系,着力拓宽、延伸产业链条。对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带团队来陇西创办医药企业的创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经纪人才给予重点奖励和重点扶持。
五、做好质量监管。加强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监管,制定中药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标准和办法,全力打造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示范区。建立和完善从种子种苗、种植、加工、包装、仓储、销售、物流等全过程的中药材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中药材质量安全。落实对中药材种植、产地初加工和专业市场各环节的监管责任,加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监督抽验,加大对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保障必要经费和工作条件,完善中药材产业链中各项技术规范,提高中药材技术服务和质量保障能力。
六、创新工作思路。建立中医药产业统计、分析、监测体系,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量化考核支撑。建立深入中医药企业调研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研究“一企一策”帮扶措施,提高工作的精准性和精细度,切实解决企业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政府+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政府引领、龙头带动、统分结合、兜底销售、股份分红”的思路,全面提升中医药产业发展水平,助推乡村振兴。
七、拓展宣传方式。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式宣传和展示我县中药材产品特色优势,多视角宣传“中国药都”的发展成就,形成全县上下关注、支持、参与打造“中国药都”的良好氛围,展示全县骨干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种。挖掘陇西中医药文化内涵,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公益宣传,营造中医药康养旅游氛围。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医药博览会、展览会、商交会、推介会和学术会议,提高我县中医药产业的影响力。
八、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树立服务意识。在企业开办、新产品报批、项目审批立项、土地供应等方面优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引导、扶持、规范和完善行业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为中医药产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金融、财务、法律、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服务,构建全面、便捷、专业的服务。
政策解读:http://www.cnlongxi.gov.cn/art/2022/2/10/art_9563_1501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