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小草跨越古今。近年来,中药材生态种植、仿野生栽培逐渐兴起,让中药材回归绿色、道地本质,迈上了无公害的正道。今天,我们继续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有关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内容进行解读。
在永吉乡今农村的黄芪仿野生栽培基地,县中医药研究院的技术人员正在一块试验田里,对不同模式、不同时期播种的一年期黄芪的生长情况进行对比测定。
县中医药研究院助理农艺师唐正兴:地膜的方式栽培的仿野生黄芪长势比较好一点,它的平均根长达到35厘米,平均根粗达到0.5厘米。平地直播和起垄直播的根长达到25厘米,根粗达到0.3厘米。明年开始之后,地膜播种的将会揭去地膜,让它也在自然环境下生长。
我县素有“千年药乡”之美誉,全县已普查到中药材种植品种310种,常用的130多个品种中,陇西有93种,占全国的72%,全县种植面积稳定在35万亩。但是近年来,由于大宗道地中药材重茬种植频繁,加之农药化肥使用不合理,中药材有效成分含量减少、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增加等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持续维护陇西大宗中药材道地品质,今年,县上按照生态化、道地化、标准化的原则,依托4家企业和合作社,在永吉乡今农村、福星镇原家岔村、碧岩镇庞坪村、权家湾镇田家湾村撂荒地和退耕还林地里,采取种子直播仿野生栽培模式,建立了黄芪、柴胡、甘草、防风、红芪五个品种仿野生栽培基地共250亩。这些药材将在自然环境下生长4到5年时间。县中医药研究院还在每个基地建立了1亩试验田,开展中药材地膜直播、起垄直播、平地直播3种不同栽培模式和春秋两季不同播期对比试验,进行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绿色有机种植等基础研究。
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毛正云:(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的生态化种植技术还在省内属于空白。目前我们联合定西创新科技研究院及甘肃中医药大学、甘农大等相关科研院所、实验机构在省市科研系统进行立项,联合攻关,正在制定陇西中药材仿野生栽培的技术规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这为我县进一步扩大道地中药材仿野生栽培面积,大力调整传统种植结构,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
县中医药研究院院长毛正云: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采取技术协同攻关的模式,在陇西开展大宗道地中药材的仿野生栽培技术的试验研究,填补省内外的相关技术空白,总结适宜陇西的中药材仿野生栽培技术规程,在陇西进行试点推广,改变当前中药材的种植模式,提升中药材种植的质量水平和种植效益。(记者 柴宏文)